欢迎光临怒江生态农特产官方网站
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 > 正文
  • 新闻中心

  • 联系我们

电话: 15208868863 邮箱: 3472889160@qq.com 地址: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分水岭

少数民族农产品“进城”记:打通致富“最后一公里”

分享到:
来源: 本站原创      2019-10-10 14:33:01
字号: T| T

少数民族农产品“进城”记:打通致富“最后一公里”

中新网宁波10月9日电(方堃 李典)“再也不用担心我家的大米卖不出去了!”最近,浙江宁波余姚市马渚镇云楼村布衣族村民白子琼满面春风。她家的绿色大米销量喜人,短短几天,便售出一万多斤。

这一切,得益于宁波市针对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精准帮扶工作。在宁波山区、海岛等偏远地区,多以种养殖为生的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,形成不了“拳头”产品,加上市场竞争激烈,极易出现农产品滞销等问题。

2014年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》中提出,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,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,增强自我发展的“造血”能力。

对此,结合当地实际情况,宁波市每年下拨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60万元(人民币,下同),通过配套资金进行项目帮扶,使“输血”转变成了“造血”。

电商平台搭起“进城”桥

余姚市凤山菜场“梁弄红娘子大糕”的门店里,几位志愿者摆放好大糕、特色馒头、梅干菜等物品,招待着上门的客人。

“政府免费为我们设立摊位和服务点,提高了不少销售量。”谈及自家如今不错的小生意,来自余姚市梁弄镇的苗族大姐张金梅满怀感激。

信息闭塞、交通不便、销售渠道单一……曾经,宁波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土特产品很难走出大山、海岛。2017年,余姚市推出“邮掌柜”电商平台,少数民族农户纷纷加入其中。

张金梅便是其中之一。2018年年底,她家的“梁弄红娘子大糕”正式上线,凭着独特的风味逐渐走红。

截至发稿前,当地少数民族农户已于该平台销售各类农副产品达30多种,累计实现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。这一回,农特产终于进了城。

“对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说,销售平台是致富的第一步。”余姚市委统战部部务会议成员陈狄君说。

专业指导推出“网红”产品

搭建平台的同时,该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还组织了一批农林专家和技术人员,对少数民族农户创业创新项目进行指导。

和很多农户一样,一开始,白子琼并未意识到高品质大米的独特价值。在余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下,农业技术指导员帮她分析种植结构、品种销路等情况,鼓励她改种绿色高品质稻谷。

让人意外的是,这批大米不仅受到了市场的热捧,还将零售价提高到了每斤6.8元,卖出了一个好价钱。

“我们围绕着果树栽培、蔬菜种植、家禽养殖等技术,对少数民族群众进行‘一对一’的现场指导。”余姚市梁弄镇百果园高级农技师汪国武表示,以余姚市少数民族创业实践基地为依托,该地对少数民族群众劳务技能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培训,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。

重磅推介打造金字招牌

解决了“卖”的问题,怎样让更多人“买”成了又一道难关。

对此,当地政府牵头,结合时令和节日,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体验式、互动型营销活动,积极向社会推介农特产品牌。“响当当的牌子能让农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。”陈狄君说。

三年时间里,余姚市多次举办少数民族农产品推介会,依托报纸、电视台、网站等多种传播载体发布农特产相关信息,还拍摄了宣传微视频,在各大商业广场、100多个楼宇电子屏滚动播放……

梁弄大糕、子琼大米、大岚土鸡蛋、鹿亭山牛肉……矩阵式的宣传下,已有一大批农特产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。

“只有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方法,才能让帮扶资金发挥到最大价值,真正带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走向致富路。”宁波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现在,余姚市少数民族创业创新基地里,农户们正学习着关于特色开发、科学管理、营销技巧等方面的知识。不远处的少数民族农产品服务站点里,一批批农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,涌向人们的餐桌……

Copyright © Fri Sep 20 16:46:23 CST 2024 怒江生态农特产 All Rights Reserved. 滇ICP备17004679号-1 滇公网安备 53332102000136号
网站建设 技术支持: 云南酷森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中所使用的图片、文章、视频、字体等如果涉嫌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